王和堂,男,汉族,1985年12月生,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霍英东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灾害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矿山安全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SCI期刊《Geofluids》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青年编委,行业TOP期刊《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青年编委。
2008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曾获国家奖学金,内蒙古自治区三好学生、自治区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获工学学士学位。2014年6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曾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校优秀博士论文奖、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7年12月晋升副教授。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应邀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做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2019年10月被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9年12月晋升教授(直接破格)。
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优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一等),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3项;主持企业委托重点科技攻关课题7项。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8项。
先后获省部或全国性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主讲的1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出版专著2部(独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68篇(第一/通讯作者50篇),中英文TOP期刊论文40余篇,入选高被引/热点论文7篇;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45件。提出并撰写的2个前沿科学问题被编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书籍《中国煤炭科技40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领导下,作为主要执笔人编制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1项、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篇。曾任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际SCI期刊《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客座主编,是《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20余本国际权威期刊的审稿人。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国际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杰出青年学者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绿色矿山杰出青年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矿山安全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高校矿业石油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等荣誉。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通风与灾害防控,职业健康与应急救援,防灾救灾机器人
E-mail:wanghetang@cumt.edu.cn
翟成(1978年10月—)山东滕州人,教授,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和校优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等。
主要从事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煤层致裂增透高效抽采、地热资源开采和安全管理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并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在煤层脉动压裂瓦斯动力学、煤矿井下煤层造缝增透技术及装备、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瓦斯抽采设计优化及开发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多次赴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马里兰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
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1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并负责完成十余项企业委托项目,研究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近年来在行业权威期刊Fuel、INT J ROCK MECH MIN和Energy & Fuels 等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EI 收录论文30余篇;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件、国际发明专利8项。近年来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7项,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人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留学。
团队学习氛围浓厚,同学积极、上进、团结,团队将为每一位同学提供前沿的研究课题、优越的学习资源、充足的科研经费、完善的实验条件。
主要研究方向:
(1)矿井瓦斯抽采及灾害防治;
(2)煤层液氮致裂增透技术;
(3)煤层脉动水力压裂增透技术;
(4)煤层坚硬顶板弱化致裂;
(5)深部地热资源开采;
(6)瓦斯抽采钻孔新型封孔材料和封孔技术。
程远平(1962.09—),男,吉林省集安市人,1984年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1990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1997年在德国Dortmund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年在德国Karlsruhe大学从事合作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建筑火灾防护理论与技术。社会兼职包括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中国消防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消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消防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编委、《消防科学与技术》编委。曾担多次担任国务院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国家煤矿安全技术专家会诊第二组副组长。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项和企业委托多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3项、二等奖6项,在国内外有关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林柏泉,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五届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60年5月,男,汉族,民进会员,福建龙岩人。
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数十项。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部;获国家授权专利50余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2003-2011年,作为国家级专家分别参加了多起煤矿特别重大瓦斯事故的调查工作,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加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为贯彻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精神而举行的的煤矿安全“会诊”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煤矿瓦斯高效抽采与利用、瓦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气体粉尘爆炸理论与防治技术、矿用密封材料等。
李伟,1983年6月生,河南睢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2014年)和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7年)。201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相继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进行访学交流。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博士后面上项目一项,参与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参与了淮南、淮北、窑街、阳泉、焦作、晋城等高瓦斯、突出矿区的瓦斯防治工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煤矿瓦斯防治方面部分成果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Ener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著学术著作2部。
主要研究方向:煤矿瓦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废弃矿井瓦斯抽采、断层力学、CO2地质封存、采矿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杨威,特聘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导师。1984年6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江苏睢宁人。
2013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以来,致力于矿井瓦斯灾害预测、防治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被SCI检索学术论文9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排名第一4件,排名第二10件,境外发明专利3件),主持省部级科技基金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5),省部级一等奖3项(排名3,4,6),国家专利优秀奖3项(排名2,3,5),获得2016年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主要工作如下:
2010年至2013年间参与研究了煤层群瓦斯治理技术,通过将极薄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实现了高危险煤层的安全开采,并提出了强扰动钻孔护孔技术,有效提高了钻孔的抗破坏能力,杜绝了瓦斯超限和爆炸。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至2014年间研究单一煤层增透技术,并在平煤集团八矿、十二矿、首山一矿等多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推广应用,解决了千米深井瓦斯动力灾害防治的技术难题,项目研究成果获得了2016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针对巷道超前局部范围内地应力、裂隙体精细化探测技术开展攻关,研究方向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资助,研究成果为将煤巷掘进提供安全保障。
主要研究方向:
矿井瓦斯防治、构造精细化探测、构造力学
王亮(1982—),男,江苏东海人,中共党员,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负责人、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瓦斯灾害防治与利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宾州州立大学(2016.2-2017.2)和重庆大学(2013.9-2014.6)访问学者;曾担任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全工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和安全工程专业负责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6)、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018)、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2014)等;获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2017)、全国高等学校矿业石油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名奖(2018)、绿色矿山青年科学技术奖(2020)等。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等纵向课题10余项,主持省、校级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8项(省级教改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含SCI论文50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与教材6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共1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获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排名1)、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2)等教学奖励6项;负责建设省级一流课程1门;指导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曾担任《煤炭学报》英文版第一届编委,受聘宁夏高等学校特聘教授(2018);长期为国内外相关领域期刊进行审稿工作,多次荣获“杰出贡献审稿人奖”;现受聘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青年编委会委员、《煤炭科学技术》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安全科学学报》青年编委、《西安科技大学学报》青年编委、绿色矿山产业联盟青年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9)、第四届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动力灾害预警与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2021)、国际矿业青年科学家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2021)、江苏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专家库专家(2021)、徐州市应急管理及安全生产专家(2020)等。
主要研究方向:矿井瓦斯防治、复杂地层煤岩动力灾害预警与控制、深地环境煤层气高效开发、职业健康与安全等。
李忠辉,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78年10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省高邑县人。现任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全监测与大数据利用研究所所长,中国矿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青年学术带头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0)、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2011)、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选派煤矿首席专家(工程师)(2015)。入选2017年新疆工程学院天山学者讲座教授。
2007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曾在山西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煤矿挂职锻炼任矿长助理(2010-2011);先后在北京大学(2013-2014)、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2017-2018)。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全生产成果奖等8项。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检索20余篇,EI检索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著作2部,教材1部。担任《工矿自动化》编委,《煤炭科学技术》期刊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IJRMMS、NH、JGE等期刊的审稿人。主讲课程《安全管理与法规》、《安全人机工程学》等课程,获得百佳本科优秀教师、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成果奖、第五届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
(1)含瓦斯煤岩动力破坏机制及地球物理(电位、红外、电磁、声发射)响应;
(2)煤岩动力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精准探测及演化过程监测预警;
(3)安全智能监测与大数据利用;
(4)地下工程地质动力灾害声、热、磁响应及监测;
(5)热损伤混凝土力学特性及声电效应;
(6)煤与瓦斯突出防治与瓦斯高效抽采。
王海锋,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4月生,男,汉族,山西省高平市人,现任矿山瓦斯粉尘灾害技术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主任。2008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于同年留校任教,从事矿井安全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并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程院重大战略研究等数十项纵向课题。与淮南、淮北、汾西、阳泉、郑州、沈阳、晋城、潞安、兖州等矿区数十座煤矿开展了技术交流与科研合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2012年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并获中国矿业大学“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行业标准1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
研究方向包括:
1)煤层瓦斯高效抽采
2)煤矿瓦斯灾害防治
3)煤岩体高压气体致裂增透
4)钻机随钻测量
5)工业防尘防治
6)矿用封孔充填材料开发
李庆钊,1979年7月生,男,汉族,河北省柏乡县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2014年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2016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SU)访问学者。入选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第1作者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Applied Energy、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Energy & Fuels、Powder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专家。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研究领域:瓦斯抽采与利用、气体粉尘爆炸与防治、气体分离与存储。
朱传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1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日照人。江苏省力学学会第十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矿业大学启航计划培养对象,徐州市职业健康卫生专家。此外,还担任《Journal of Hazard Materials》、《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Process Industries》、《Natural Hazards》、《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Powder Technology》等10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
2011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5-2017年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科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科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企业委托课题10多项。此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项。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其它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0多篇,以主编和副主编出版学术著作3部,参编学术著作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等。
近年主要研究方向:
(1)低透气性煤层瓦斯高效抽采技术(ECBM)
(2)热驱替强化煤层气采收理论与技术
(3)气体与粉尘爆炸防护理论与技术
(4)高危行业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EHS)
蒋静宇,男,河南永城人(1983.10-),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任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2012年6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入选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教师“启航计划”培养对象(2012),2014-2018年入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博士后工作站,所在团队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2019),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20),公派赴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访问交流(2019.07-2020.07)。被聘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青年编委。
科研方面: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各1项,江苏省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教育部矿山重大灾害防护“双一流”建设专项,参加了淮北、淮南、铁法、义马、安阳、长治、平顶山等高瓦斯突出矿区瓦斯防治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Fu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Powder Technology、煤炭学报等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13篇、EI 论文4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
教学方面: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学论文1篇,先后承担安全管理学矿井瓦斯防治,安全监察、火灾识别与联动控制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社会服务:作为专家组专家,参加了2018年河南省新义煤矿“5.22”煤与瓦斯突出、2018年河南省平煤十三矿“8.16”煤与瓦斯突出、2020年陕西省乔子梁煤矿“11.4”较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调查工作,参与撰写事故调查报告3篇。
主要研究方向:矿井瓦斯防治与利用、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健康与安全。
刘清泉,男,1989年3月出生,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澳大利亚)访问学者。2010年获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15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同年进入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从事矿井瓦斯防治、煤岩力学与渗透特性及多孔介质流动方面的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及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课题,作为主要人员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10篇,EI检索论文2篇;出版《煤力学》(排名二)与《煤层瓦斯流动理论简明教程》(排名一)学术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多次受邀为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 Engineering、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内外相关领域期刊审稿。
主要研究方向:
(1)煤与瓦斯气固耦合理论;
(2) 煤的力学与渗透特性;
(3) 煤体损伤扩容与裂隙演化机制;
(4) 煤层卸压增透瓦斯强化抽采。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
地址:江苏省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邮编:221116